下半場《一百零八個巴奈》
時間:6月18日晚間7:30
地點:身聲劇場
走進身聲劇場,雖然不是很大的場地,但卻有一股土地的氣味散發在其中。感覺的出來,這個地方充滿了人氣以及記憶。而今晚的兩個演出也是發生在這裡,以一開始兩個創作者(同時也是表演者)不預期的在舞台上相遇作為引子,接著就開始了第一個作品。
《一個洞》以家喻戶曉的童話故事「美人魚」作為發想概念,現代的人魚為了獲得愛,而來到城市,企圖找到她的王子。只是渴望愛的心卻讓自己成為了像是神隱少女裡面那位無臉男一樣,變成了巨大的妖怪,把自己給吞了。全劇沒有語言,以可愛的動畫讓觀眾容易進入。輕鬆的節奏,就像看了活的故事繪本一樣,不只大朋友喜歡,小朋友也看得津津有味。
同樣是一個表演者,相較於《一個洞》,《一百零八個巴奈》少了影像裝置,著重在 巴奈 這個表演者上面。從一開始蜷曲在方箱當中,有節奏地敲打著木箱,到她出來請觀眾喝酒,都讓人感覺「這是舞台上這個人的邀請以及分享」。整個場域又與之前的「童話」截然不同,這是現場的,她偶爾說一說偶爾有一些身體表演,將表演還原在人與同在這塊場地上的人的精神交流上。這個演出結束之後,我才瞭解「巴奈」這個名字是原住民的菜市場名。我最初也在想,是唱歌的那個嗎?只是,看這個演出之後就會發現,同樣的名字一點也不重要,重點在於這個人的內容。
而最後,人魚與巴奈又在路上相遇,回到現實,作為一個圓滿的結束。
很高興這一個晚上來這個地方觀賞演出,演出結束之後,觀眾在劇場外的草地上聊天、喝酒,這不正是劇場觀眾最愛的一件事「接觸人」?
在台灣,表演者需要場地演出的問題一直沒有被妥善解決。使得台灣劇場生態一直就像流動攤販一樣,沒有一個可以固定下來的運作場地。而就在一些劇場空間因為消防問題,而可能面臨消失的危機之後。在竹圍工作室出現一個身聲劇場的確會讓人感到欣慰,像是在久旱的劇場中降下了雨水,而竹圍工作室這一個區塊也漸漸像是一個夜市聚落一樣,結合了越來越多的文化生命。
然而,演出後與身聲的藝術總監吳忠良聊,得知原本每一年自發演出的淡水「西仔反傳說」,今年將變成政府招標形式。這個原本由淡水四個表演團體自發而出的環境劇場,幾年來做的不錯之後,政府打算主導來做了,這與最初的海洋音樂祭的過程似乎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我們常常會看到台灣的一些好吃的路邊攤,當看著他們生意那麼好,房東就想收回來自己做,連店名可能都一樣。不知情的民眾吃了覺得難吃,就漸漸稀疏,而那個攤販就只能悻悻然地另尋他處了。也許,政府所謂「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就是繼續挖空台灣的創造力,趕緊在2012的總統大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