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密歐與茱麗葉》觀後筆記


演出團隊:台北愛樂歌劇坊
演出時間:7月7日晚間7:30
演出地點:國家音樂廳


這是只有一場的演出

覺得好像是因為樂團先決定演奏什麼歌,所以才以片段的方式讓它合理地被呈現出來。導演很聰明地將這樣的曲目串連了起來;說書人的運用,對於一個「羅密歐與茱麗葉」這個人人都知道的故事來說,是一個很特別的作法。明明大家都知道故事了,為什麼還要有人說書呢?


原來整個晚上的節目,是以四個迥別的故事將「羅密歐與茱麗葉」串起來。從喧鬧的酒家女與酒客開始,跳脫時空到古代的羅密歐,然後又再跳躍到現代,而且還是香港的無間道,最後的故事則是狼人與吸血鬼,而每個故事都是以悲劇收場。在這樣時空背景不斷跳躍下,倘若沒有一個說書人,那還真的有些看不明白呢!

而這說書人不像一般的說書人,根本就是讓整個舞台變成像是豬哥亮歌廳秀。蝦米?!一個經典愛情故事「羅密歐與茱麗葉」居然變成了歌廳秀?!而且還在國家音樂廳演出?!這真的太大膽了!難道那些抱著聆聽交響樂團的聽眾不會覺得很荒唐嗎?這一點就不得不佩服導演的大膽以及懂得普羅大眾的心。來聽「羅密歐與茱麗葉」往往都是很傳統的聽眾,而他們其實也真的聽多了那樣傳統的表演模式。說真的,要在音樂廳光是聽演奏待兩個小時,往往都是袖口、下巴帶著口水漬離開的,這環境太舒適、太好睡了。

所以,當整個晚上把高級歌劇與豬哥亮歌廳秀這兩個完全不搭的元素放在一起時,觀眾竟然有精神了起來!上半場相當活潑有趣,使得觀眾歡笑連連。有趣的是,中場休息時,我附近的觀眾都有一種驚喜感,紛紛用一種「好有趣喔!」的口吻討論剛剛發生的演出。

而下半場歌曲整體的感覺就比較抒情,文藝味就比較重了,狼人與吸血鬼的段落比較靜也比較長。其實,如果這一個片段放在上半場,觀眾是會比較不耐煩。可是這兩位聲樂家功力又是相當深厚。所以將之放在下半場的決定是非常明智,真的靜下來去聆聽,是會感受到那聲音繚繞的滿足。

只是,還是有一些小瑕疵是可以被照顧的。例如第一首歌是曼波,可是這群應該是聲樂家的,卻還得要跳那些熱情澎湃的舞,所以看得出來是有一些些辛苦。以及在一開始羅密歐出現的那一瞬間,台下都錯愕地笑了,嗯,因為這位羅密歐,看起來比較像是一個有鬍子的大叔。主要還是衝擊了以往觀眾對羅密歐的印象,不知道這是導演刻意造成反差還是服裝造型沒有時間補足,雖然一聽就知道這位演員的聲音很適合羅密歐,但是在視覺上面,還是會讓觀眾跳出來產生落差,也同時讓觀眾與演員都很吃力了。會有一種錯覺是,這是像史瑞克一樣故意KUSO的。

然而,在上半場還有無間道的片段!而無間道橋段中,演員竟真的說了廣東話。這對於聽慣了歐美聲樂、國語台詞的觀眾,在聽覺上無非是另一個刺激。只是聽得出來這群演員不是很會說廣東話,因此,無論是香港人、台灣人都還是要看字幕滴...更怪異的是,在這一段落中,女主角的服裝看起來竟然像是日本的黑道?「一個香港的情節,女主角是日本人,唱的語言卻是法語 or 義大利語」。這樣的創新比較會聯想到去吃豬腳冰淇淋的感覺,也不能說好或不好,但就是很特別。



確實,這些特別的手法,真的有讓平常聽嚴肅音樂的聽眾群被滿足,而且是BONUS。原本好好地、乖乖地聽音樂,現在又可以看有趣的故事、跳舞,聽想聽的樂團、聲樂家演唱以及爆笑的說書人。

不過,因為這個場地並沒有樂池,所以舞台上的演員調動就被限制,儘管是框架式的舞台,卻只能用右舞台。在這樣的先天條件上就很困難,左舞台出來的演員還得要經過樂團,那個畫面嚴格來說並不是最佳的。導演是很清楚這樣的問題,所以他在上舞台加了一個出口,有一條樓梯,可以讓演員進出,也就讓畫面的變化度提昇不少。

有一個段落是氛圍上最奇妙也最跳脫了傳統束縛。那是說書人抱一個發條機器人出來,沒有搞花樣,只是讓她安安靜靜地唱一首歌。觀眾看著一個發條娃娃唱著一首歌,而那首歌安排在這樣的一個娃娃,也是非常合理的。

觀眾在離場的時候,看得出來每個人臉上有一種愉快的滿足。像是收到了一個來自於演出團體精心的禮物那樣的驚喜,畢竟原本真的只是來聽演奏的吧?沒想到還有這麼輕鬆的觀賞過程。而對於創作者來說,如何把聽眾耳熟能詳的歌重新編排或重新詮釋,也在這樣的觀眾反應下獲得了更實質的支持。






沒有留言:

分享 轉換為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