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北新路二段80號4樓」 觀後感



演出時間:2006年7月7日晚間8點
演出地點:北新路二段80號4樓

去年曾經看過再拒劇團的公寓聯展,一個晚上3部戲,看完之後還可以吃吃東西聊聊天,充分地得到身為觀眾不只是一個"看戲人偶"的紓解,今年一次多了兩倍的創作者,而且一演就是快一個月!這不看怎行?

維持去年的風格,他們的節目單還是作成小垃圾桶的形式,可以放在家裡用來裝小紙屑,很實用。不過今年多了一個巧思,哈!竟然是兩廳院的迷你版票券,當然沒有寫兩廳院,但是一看就知道。這很棒!這就是不要長大的再拒劇團所獨有的票券!

進了4樓,WOW~場地變得很寬敞簡潔,完全沒有去年的劇場感,很單純的就是沙發、冰箱這樣的家具,真真正正地成為了「居+」。而幾乎每段戲也變得很"不劇場"!

第一段《子Seed》
場景是很簡單的一個小六學生寫功課,媽媽在廚房,爸回家後到廚房跟媽吵架。劇中三個角色什麼都沒有做,只有小孩寫功課、父母吵架。劇情其實也就如此,我們能看到、感受到這個小六學生心情的起伏。對我來說,這樣近的場地,就是要有真實,它得比寫實還近,劇中一切的時間都和我們手錶的秒針一樣。也正是如此,所以我們也真實收到那個沈重的壓力以及孩子的苦痛,鉛筆都寫斷了。

我個人是最喜歡這個片段,演員非常專注,特別是小四,沒想到小四不但作燈做的漂亮,連演戲都一把罩!如果沒有她的狀態,小孩的苦悶便無法對比,若說小孩與母親是互為裡外也非常符合。一切設定也相當清楚直白。不過父親則緊張多了,13歲的小孩,最少就要有35歲的父親,但是父親的年齡看起來卻只有25出頭,若沒有表示自己是父親,我會以為他是小孩的大學哥哥。不過題外話,小學六年級小朋友用的手機是Apple的耶~~比老爸的老moto還高級~~


第二段《暫住I》
由於時間有點久了,僅憑片段的記憶來拼湊《暫住》的整個故事。
北新路二段80號4樓是一棟有生命的房子,所以故事的一開始,這棟房子便自己說介紹自己,也開始這個未知時間的故事。故事從一個借住親戚家的年輕少女要離家開始,像是要跟人私奔地,就出門了。這個片段非常短,短到「嗯?就這樣?」但是接下來的暫住II、III少了這一個片段卻又少了時間感。

第三段《無枝 Nostalgia》
這是唯一沒有冷氣的一部戲,而沒有冷氣也正是這部戲要讓我們看到的溫度。人們住在冷而且乾燥的冷氣房裡面,人性也變得乾燥而冷漠,這個無枝的外籍幫傭用她的溫度介紹我們她的世界。
故事從這個外傭熨主人的衣服開始,一邊歡迎我們一邊介紹她自己。中間突然還變成了有獎徵答主持人,直接就問觀眾關於外勞的問題,這問題還真的要如貧民百萬富翁的親歷才可能答出來呢!

我個人也相當喜愛這一部戲,除了她善用了小房間裡面所有的東西之外,還有觸碰到外勞的社會議題,讓每天身在冷氣房的我們切身感受這一個我們不曾在意的人。當我們口中喊著人權自由時,還有這麼一群被忽略的"外國人"。特別在最後一段,讓觀眾聽到無線電傳來與阿公之間的對話,最後殺了他,都讓我們身歷其境,精彩萬分。不過在觀看的過程中,我一度有種奇怪的距離感,明明已經很近了,卻覺得這個演員很遠。不知道是因為演員眼神距離,還是演員的表演形式所造成。

第四段《你好的時候我就愛你》
這段老實說比較適合放在距離比較遠的舞台了,兩位男女演員可能都演慣了40人以上的劇場空間,所以碰到這種10人以下的表演場地產生了困難,就像是演劇場的人要去演電影一般,那些眼球的移動、嘴角的抽動,一切都會被放大而且清楚。這裡也是,一切都被放大也更即時,演員光是一個笑,就會被看出整個"演"的過程,這時台下的觀眾就已經脫離這部戲了。不過劇本的語言就已經和現場氣味不符了,所以演員演起來勢必也困難重重。對我來說,這部戲的問題比較在於時間感。以戲劇手段濃縮的時間放在這裡,如果沒有處理好,就會像是辦家家酒男生女生說「我們做完愛了」「過了三天之後」。可以感覺此劇組很努力,但如果可以和環境、氣味對話,就可以有開展的空間,而不會鬼打牆。

第五段《暫住II、III》
經歷了上面兩段小片段的時間之後,之前的少女回來了,但是她多了一分成熟感,原來,她已經嫁作人婦,正擔心著自己的懷孕能不能被丈夫接受。出乎她意料地,丈夫接受了,女人很開心地進房準備她未來小寶寶的房間。

女人出了那未來的房間之後,竟然變年輕了。原來,時光已經過去二十多年,小寶寶都長大了,但是父母都不在台灣的她得要搬離這個相處多年的房子,似乎像是與愛人分開似的不捨。影像播放著整個劇組在這個房子做的事情,懷舊感穿過了之前的每一部戲,讓我們相信這個房子真的有生命。

很驚訝這樣溫馨的演出,巧妙地運用了片段的特性來製造時間感。表演也非常親切,對,親切。女演員的表演讓我有一種歡迎各位觀眾來到我家的親切感,很舒服,好像已經跟她很熟了。當然,她的表演自然也沒有一般劇場的距離才能如此,而編劇導演則是讓我感到有溫柔體貼的氣味,才能做出這樣的戲。


第六段《如題,以上》
連結上面的每個角色,由某個未知的人死去,讓整個房子的每個故事都看似有所關聯。不過對我來說,有點失望的是,如果我沒記錯,其中有一個說出了爺爺死去。雖然還是可以被連結,但是那個朦朧感就消逝了,我們只會知道是爺爺死了,而不是每個角色心裡的某個他者死了(創作者有在節目單寫爺爺跟阿公不是同一個),使得這最後的連結開放性變得更狹窄。事實上如果在《暫住III》的片段就結束全部的戲,感覺似乎是比較好的。多了這一段,像是在結尾後面多了一個結尾一樣突兀。


在這個日趨無聊的表演空間以及形式來看,「居﹢北新路二段80號4樓」整個展演是相當成功的,因為它的"不那麼劇場",造就了它的歷史性以及革命性。而它的表演方式也因此產生了變化,一個比小劇場更小的,比寫實更真實的,不能再用傳統的長距離劇場表演方式。我們期待再拒劇團能繼續朝這個方向前進,發展出更多這樣觀戲角度的演出,甚至成為一個在這個場地固定演出的劇團。如果成本效益可以滿足,表演者以及創作者也可因此固定演出自給自足。當然,也期待未來有更多這樣的表演場所以及表演內容,因為這是一個貼近觀眾生活的時代。


沒有留言:

分享 轉換為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