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氣=毒氣?《哈奈馬先》


2010年12月9日晚間8點
香港牛棚劇場

我現在在機場,使用免費的無線網路,一邊打著關於昨天看的演出文字。

哈姆雷特A
在Apple蘋果電腦尚未推出ipod之前,Apple的產品一直是一種精緻、昂貴、有質感的代名詞,相較於醜醜的Windows來說,總是常常出現在電影裡面,象徵一種未來感的科技。那時,網際網路並沒有像現在這麼普遍,全球化沒有像現在這麼普遍。

然而,自從1985年Apple創辦人之一Steve Jobs,就像莎翁筆下的哈姆雷特,被自己創立的公司解僱,多年後又回來讓Apple起死回生,發表許多跨時代的產品,而這些產品也隨著網路化(全球化)、流行時尚,而大大地被口耳相傳著。而現在人手一隻iPhone、iPod、iPad。當初的高貴、藝術、未來感不但沒有消失,反而使用的人變得更多,甚至像是一種新的信仰被崇拜著。

地球剛形成時,生物是不需要氧氣生活的,氧氣對牠們來說甚至是毒氣的一種,生物吸了都會致死。但是隨著生物本身的光合作用,造成氧氣增加的關係,漸漸地,原本的毒氣變成了日常生活中必須的氣體。於是,我們開始吃下了這顆禁果,同時也因為身體的自由基氧化緣故,壽命因此加速了老化期限。


《哈奈馬先》由來自馬來西亞、香港、台灣、中國等不同亞洲國家的演員,構成這部象徵著華人族群融合的文創劇,用一種冷靜抵抗的態度來看著自己結冰。

導演將海勒穆勒原本諷刺共產主義消費化的劇本,再進行一次的消費,並貫徹拼裝的概念,將海勒穆勒甚至導演自己也消費了。整部戲就是即將巡迴第100場演出的「哈姆雷特」,而主角則是Hamlet B。

溫度,一直被強調著
數十年前,當眾人正在一頭熱地往工業前進,造成了全球溫室效應以至於全球暖化。在炎熱的夏天,汗流浹背的藝術家、觀眾們為了逃離工業化的蒸氣,而追尋藝術的冷卻。冀望在炎熱的夏天中,可以有一塊大冰塊,稍稍冷卻這個世界。只是,文化創意產業的宣告,像是2010年氣候極端的反聖嬰現象,世界各地開始刮起冰風暴。原本炎熱的夏天,突然變成了暴雪,每個人都變成了高貴的藝術罐頭,都變成了潔白無瑕的冰晶。原本追求的微弱溫度卻成為了淹沒自己的溫度。

產業化這件事,同時也意味著標準化,一切將要以數字來被計算。只是,原本看戲就是要逃脫現實生活、逃脫制式規格。可是文化無所不在,當文化被產業化之後,不但看戲的觀眾會被標準化,演員、創作者都將在標準中演出。就像戲中所說,「連憤怒都可以消費了,需要不再是問題,而是選哪一瓶」。一切將不是符合你的需求,而是早就做好等你來消費選擇。

舞台裝置很有意思,是用五面(除了觀眾席背面)都像是一台一台的iPhone外框,在觀眾席看著這五面外框,筆者竟然有一種坐在一個巨大的棺材感,而且有漸漸壓逼的感覺。而演員們(包含觀眾)就在這棺材裡面雀躍著。冷峻的燈光,讓那個冷靜抵抗更是強調。

筆者也很喜歡服裝設計的概念,用金黃色拉鍊製成的服裝,遠遠看像是許多漂亮的金穗,近看卻是滿滿的拼裝感,這不正是文化、創意、產業的拉鍊嗎?然而,有趣的地方不在於拼裝感,而是在於偽裝成金穗,因為若不偽裝,就沒人買單。那誰買?你我這些消費者。

前進進劇團
連續在澳門、香港待了好幾天,總是可以在傍晚時,聽到電視播放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也終於連結起來”前進進劇團”為什麼是”前進進劇團”, 最後一句的「前進,前進,前進進!」成為了”前進進劇團”創名的聯想。這名字取的真好,像極了墨西哥Zaptista 游擊隊領袖Marcos的詩句:「我們從未抵達, 也從未放棄」。然而,第一次看到前進進劇團的戲,而其概念又是這麼符合團名的戲,真是著實讓筆者內心的社會意識之火燒了起來。


我也好想要一隻iPhone
只是,當身邊的朋友一個個地手上拿著iPhone,或是表示他們即將購買iPhone時,那iPhone還真像是一片片棺材板一般,四面八方地向你襲來。EMAIL也有簽名檔,臉書也是,生活中到處都是iPhone的業務。看著自己手上這隻跑得有夠慢的弱雞鴨,我也好想自己也能舒舒服服地躺進這副棺材裡面。特別是,搭乘在香港的地鐵裡,人手都有這樣一個棺材板螢幕,可以消耗他們在地鐵上無聊的時間,而我消耗時間的方式就是看著他們。看著他們,然後再觀看自己與這禁果的內心爭戰「To buy or not to buy?」。這樣的過程並不代表我比較高尚或是頑固,只不過像是導演陳炳釗所說「每個人都可以在身處的環境作反抗」。我悲觀地相信,像我這樣的科技控,遲早有一天會把這一口氧氣吸進去。

但,目前為止,還沒。

沒有留言:

分享 轉換為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