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XX藝穗節之後以及之前

距離去年藝穗節以及今年藝穗節剛好正是前後6個月左右,讓我想寫些東西給過去以及未來的藝穗節。

在2011年第二次成為澳門藝穗節的藝評人,那一次的參與,讓我對於澳門、台灣以及香港三個地方,有了更深更多的認識,以致於覺得似乎需要寫些什麼來做些紀錄。但是那感受之深卻無法當下寫出來,需要更長的時間。

每一次參與澳門藝穗節之前,總是會先經歷臺北藝穗節。結束之後的交通路徑,也因為家人的關係,需要經過香港再去澳門。可以說在一個月之內,就可以經歷三種不同的空間以及環境。

2011年由於自己好玩,做了與臺北藝穗節同名的《第四屆臺北藝穗節》。因此到了澳門藝穗節時,主辦單位邀請我分享那次的經驗。那次的分享對我來說,是一個再特別也不過的經驗了。因為當我說了許多概念、想法後,來自香港的陳國慧第一個提出的問題是「你們是怎麼與其他國家或是觀眾聯繫」。怎麼聯繫?說真的,這個問題真是考倒我了!

接著,台下其他的聽眾便開始說起「不同地方的宣傳方式」。有人提到來自香港的綠葉劇團,他們在《第四屆臺北藝穗節》演出七場。他們的團員在演出以外的所有時間,都想盡辦法在街頭宣傳,所以每一場總是滿座,真是充滿「香港的拼博精神」。而澳門足跡的阿忠(莫兆忠)說,他在《第四屆臺北藝穗節》帶了一個節目要演出三場。前面兩場因為都沒有做任何宣傳,所以每一場都只有兩三人。到了最後一場,他覺得這樣下去不行,於是他借了一個小黑板,上面寫著他節目的時間地點,繞了城中街區一圈,那一場就滿滿都是觀眾。談到台灣的團隊時,似乎覺得台灣團隊一點也不在意票房或觀眾的數量,雖然演出不難看,但就是沒做宣傳。總是時間到了就乖乖地待在自己的表演場地準備,可以從頭到尾都沒有觀眾也沒關係。這件事對在場的人來說是非常稀奇的。


聽眾們正在討論的當下,我站在講台上,聽眾們正在台下圍成一群。我眼中竟然看見了"我"就像是一座孤島佇立於海上,台下的聽眾們群聚,有澳門人、有香港人以及大陸人。他們像是一塊中國,我就像台灣阿!也因為當下的那些討論,讓我開始觀察,不同地域的人們思想的樣貌。這三個都曾是殖民地的地方觀察。

先聊香港吧!由於國慧的問題,著實讓我思考著香港人所在意的「交流」。香港本身就是一個國際的交通樞紐,交通工具非常發達,飛機、快艇、地鐵、小巴、計程車、叮叮等等。香港的街道非常地寬闊,寧願將居住的地方縮小或往上蓋,也要讓彼此溝通的路徑盡量保持暢通。這是我認為香港與台灣、澳門差異最大的地方,就是溝通。也因此iphone、facebook、八卦對於香港人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你也會看到街上到處是電信公司的寬頻叫賣。

而由於溝通需要方法,亦即彼此都懂且都要遵守的管道,所以「法」本身在香港就變得非常重要。因為遵守法律就能夠系統化,也就能夠快速地溝通。當人行紅綠燈亮綠燈,汽車就不應該右轉,而這也就是造成許多香港人,在台灣的馬路上總會被嚇得半死。因為香港的車子只要是綠燈,就算是小巷道也開得像是高速公路。

香港本身就像是「交流」的本體。從地域性來看,雖然有群島(港島、大嶼山),卻早已有好幾條的地底隧道連接。說到這裡,就反應了香港特別的地方。雖說香港很在意「交流」,但我覺得香港的「交流」卻是很隱密的,就好像你很難在建築物外看到人群,卻可以在地下、海底看到滿滿地、壅塞地快速流動著。至於鄰地(九龍、新界等)也與深圳相連,能夠與中國緊密相連,不同屬性的人之間是可以彼此交流的。因此,我以為,香港若有藝穗節,那麼以「連通」、「管道」作為主題,一定能夠非常吸引人以及切中城市特性。

圖:香港地圖



至於台灣,就和香港完全相反了。台灣就是一座完完整整的孤島,徹徹底底的孤島。本島和群島(金門、馬祖、澎湖、綠島等)無法直接相連。除了飛機和船以外,沒有任何交通工具可以到達本島,同樣地,也沒辦法離開。所以,說台灣是封閉的、害羞的,實在不誇張。怎麼走都只能碰到台灣人,要怎麼不封閉?但是,台灣卻總是希望自己是開放的。我可以想像,台灣的表演團隊到了雅維儂、愛丁堡時,宣傳一定非常辛苦。因為大部分台灣人是習慣外國人來台灣,只有少數的台灣人會去外國。同樣地,我們是習慣觀眾自己來買票,而非親自到街上求票。其實,光是從我們用「外國人」的用詞就可以知道,台灣只有主流與另類的差異,台灣以外都叫「外國」。

對於外國人來說,可能會覺得台灣人很懶惰。但是,我反而會覺得,這是尚未覺醒的原因。畢竟,殖民所造成的媚外以及自信心不足,讓台灣的各種政策、行為都以一種「模仿」的狀態來讓自己膨脹。學美國的A政策,學日本的B政策,學法國的C政策。這些重點都不在於ABC政策,而是那些名牌國家,所以都要照單全收。因此,台灣的身體就像一個拼貼不同國家的身體。

我們可以看看台灣的交通街道,明明台灣每個縣市的個性都非常不同,卻都要有中山路、中正路,以及也都要有大陸的地名為命名。而且與香港血管式街道不同的是,到處都是紅綠燈的棋盤式街道。因為棋盤式的十字交錯,所以只能用紅綠燈來做裁決,決定這個時候由誰前進。從這裡來看,就可以知道台灣人的溝通管道總是會有衝突,是因為我們的思維以為直線是最快、最直接,卻往往會被其他方向的人所阻礙,這時只能停下來、等待。等待紅綠燈(政府或決策者)來讓我們通過。

每個事都是由一個「關鍵人物」決定的。然而,台灣人的孤島個性,使得每一件事都顯得獨立而且閉鎖,擺在檯面上自然就是相當地突兀了。倘若硬是要開放,就會出現平淡無奇的結果,因為到最後只會取決於那關鍵人物的「安全」,所有的事情都會被妥協,這樣就可惜了。孤島的特性就是「終端」亦即生在這裡,死也在這裡。因此,我想只要把台灣攤販的「孤島」、「封閉」特性展現出來,應該會非常有趣。

圖:台灣地圖


最後,就是澳門了。澳門和台灣不同的是,澳門不是孤島,澳門半島緊連著珠海。和港島以海底隧道連通九龍不同的,氹仔則是由三條大橋連通著澳門半島。所有連通的交通工具都是抬頭或伸出車窗就可以看到天空的,這也正是台灣人到了澳門會喜歡的原因之一。雖然澳門的街道窄小,卻都可以看到天空。雖然不是血管式街道,紅綠燈卻也沒有台灣多。

澳門在意的是土地、是居住品質。就算澳門很小,街道也不會因此而刻意放大。當然這也就造就了塞車的特色。去年去澳門的時候,有趣的是,遇見的澳門人,無論認識不認識,官員或不是官員,他們都不希望賭場太多,雖然他們明知賭場可以幫助他們有更多收入。但是卻冒出「錢夠用就好了」,這句話我已經好久沒有聽過了。

由於澳門不是港口,所以溝通本身變得不是那麼重要,成為了一個與世無爭的地方,有終端,卻也能溝通。我們那時開玩笑地聊著:由於葡萄牙人是海盜,平常除了要搶錢以外,大部分在船上的時間,都過著很無聊的生活。所以表演、藝術等消遣的事情就變得很重要了。換成現代,海盜搶錢的時候,應該就是多開一家賭場的時候吧...

圖:澳門地圖
「土地」作為澳門的主題實在非常適合,而且澳門有許多特別的地方,都非常適合被挖掘。當你雙腳踩在澳門的土地上,它們像是有靈魂地告訴你「歡迎你來澳門!但別只是去大三巴,我還有更多更美的」。我覺得,澳門可以鼓勵更多的藝術團隊,使用澳門的各個自然場地演出。雖然現在澳門藝穗節已經做了很多,但是說真的,我甚至覺得可以減少黑箱劇場的演出,增加非劇場空間的演出。我上次去的時候,看到一些老舊的地方,就讓我想到好多好多可以做的創作,只可惜時間不夠準備,否則隨隨便便的一個廢棄船廠或是咖啡廳,就可以作一個很棒的演出了。因為澳門每一塊土地都是許久文化的,這對於觀眾、遊客甚至是居民來說,實在是太有意思了。

雖然藝穗節在現今已經成為城市行銷的手段,但正如有人說「全球化就是在地化的覺醒」,找到屬於當地的特色,恐怕會比藝穗節的名號來的重要多了,畢竟人們在意的是體驗而不是名牌。


沒有留言:

分享 轉換為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