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去嘉義的偏遠地區的小學教他們戲劇活動,去了三所學校,路上載我們的三所學校的老師,幾乎都在說著現在南部人口因為重北輕南的緣故,不斷外移以及少子化的程度有多麼嚴重,有所學校一年級加上二年級的總學生是”七個”,而一所學校裏面的外配(外籍配偶)子女卻佔有三分之一。
據老師們說,台灣外配的家庭往往都是因為家中經濟狀況拮据,或是新郎無法正常工作,所以目的就是要娶個便宜的老婆來幫夫家賺錢。然而,越南配偶因為是母系社會,只要一拿到身分證,幾乎都會離婚,他們的工作能力也相當好,很會賺錢,以及完全不想爭取小孩的繼承權。而印尼配偶可能因為宗教的緣故,就算夫家再苦也不會離婚。至於中國配偶,她們也相當會賺錢,如果離婚,對於小孩的繼承權則是非常強硬,無論如何都要爭取到。
當時,我聽到的時候,在想像中國外配對於繼承權的強硬原因,突然想到一種藥材「冬蟲夏草」(又名蟲草),夏天的時候,原本要變成蝴蝶的毛毛蟲從土裡的蟲卵生長出來,隨著身邊的黴菌也一起度過秋天,到了冬天,黴菌開始慢慢地進入蟲的頭裡面,牠的腦開始僵化,黴菌繼續慢慢寄生,到了夏天,就變成了一株株蟲狀植物。蟲雖然相對於黴菌是巨大的,他們卻不斷地寄生佔據著,直到蟲死。
冬蟲夏草 |
我並不會覺得一隻蟲變成了植物很糟,因為牠還變成昂貴的藥材,只不過那個蝴蝶夢只能是夢而已。當我們還在以為台灣是屬於台灣人的時候,人口結構早已漸漸地改變。這件事也讓我想到2011年去澳門藝穗節,坐在長樓斜巷看著番茄畫著「傷城記」。有個澳門的中年大叔得知我們是台灣人,於是帶有挑釁地問我,為什麼你們台灣人為什麼不統一呢?當時我們彼此在國族上的討論、攻防,是在一個平和卻依然沒有結論之下結束。只是,讓我驚訝的是,他是道道地地的澳門人。
1997年到2011年,不到15年已經可以讓一個人的國家意識從葡萄牙徹底變成中國。但這裡面包含著15年前的澳門,其實只是個貧窮的小漁港,葡萄牙人並沒有好好經營,卻也因為這樣,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化遺產。而回歸後賭權的開放,讓澳門人每年都有好幾萬澳門幣回饋收入,使得一堆人都想移民到澳門,也難怪那位大叔這麼以回歸中國而自豪。但是,因為經濟發展,澳門日後的填海行動卻可以說是不可思議。同樣是回歸,香港就不同了,過去英國政府幾乎把香港當成金雞在生蛋,完全的經濟高度發展,早就到處填海。卻因為回歸後經濟開始沒落,而對那中國50年不變的承諾感到被騙。這從特首人選全都是中共當局派來的,新聞台早已沒有所謂民營,甚至也不讓民營,就可以得知一二。只是,過去香港人拼了一生賺錢,為的還是買一間高樓層的房子,或是移民去加拿大。現在也還是。
2011年澳門藝穗節作品 「傷城記」 作者:番茄 |
說回外配吧!那麼這些外配是不是會越生越多漸漸滲透台灣?其實,那也是20年前的事情了,這幾年已經越來越少外配嫁到台灣了。台灣人為了賺錢,也把重心漸漸挪移到中國,台灣整體收入下降佔了很大的因素,她們發現來台灣賺的錢並沒有比家鄉容易時,那何必要來呢?現在的大陸與台灣已經可以對比於台灣的北部與南部,而這些原本偏鄉的孩子長大之後,大部分也因為要賺錢,而不會留在家鄉。全部都會跑到臺北,畢竟臺北的資源多啊~~臺北市光是劇團就有幾千個!!(包含幽靈劇團和一人劇團)
說到劇團,政府這幾年的藝文補助真的是讓台灣藝文團隊增加了數十倍,但我很好奇,這個補助是不是真的對於藝文發展有其真正的幫助?還是讓藝文環境變成了單一面向?有時候,我興沖沖去看演出的評論,想看看與自己看的有什麼不同觀點。這一看,實在讓我下巴掉下來,一個劇評,就是那種真正有名的專業有稿費評論人,他們寫的,我都懷疑我眼睛是不是壞掉。好像已經沒有能力去觀看與一般線性敘事不同的演出了,除了把看到的用故事來敘述之外,幾乎沒有其他可能性,連符號的解讀能力都消失。誤讀也就算了,誤讀至少還有其他觀點,偏偏誤讀又不去深究創作者動機,扯出一堆亂七八糟的東西,最後只要下一個標題,就完成評論。好笑的是,如果讓他在演後座談上說自己看到的,為了「評論」的面子,他還說了一大堆不知所云的東西,也帶著觀眾一起不知所云。
就好像電視的新聞內容是逛臉書、BBS和youtube,那直接上網不就好了?還更快!當看一篇評論看到的深度和絕大部分觀眾看的一樣淺時,那看觀眾問卷不就好了?一般觀眾在臉書的分享比較有深度。有趣的是,當他們看到自己看得懂的戲就可以用他們「所學」高談闊論,古今中外的名詞都拿出來,一寫就寫到火星去了。我一位國外回台友人在看了一些臺灣的劇評之後,她極度為台灣劇環境場擔心「評論寫的淺顯易懂是好事,但是如果不能剖析作品的深層意義的話,那麼評論就變成誤導群眾、讓看戲的素養無法提昇。」而他們又會如何審核這些投補助的演出呢??胡蘿蔔掛在馬前面,可以讓馬跑的快沒錯,但是馬的眼睛就看不到胡蘿蔔以外的東西了。於是,這些符合評論人「口味」的演出越來越多,朝著這類演出的劇團越來越多。朝著這些演出的劇團越來越多,看這些演出的評論人也越來越多。然後循環。
事實是,如果現在突然刪掉全部的藝文補助,台灣的藝文團體有幾個能真正活的下來?
為什麼會講到這個呢?藝文補助、香港、澳門與偏鄉外配,以及這幾天的反服貿。為什麼我會覺得是同一件事。這幾天一直在想的就是這個。我想著多年前,劇場前輩們對於政府藝文補助的反彈,多年之後,咦?是不是前輩們搞錯了?劇團越來越多了啊~演出也越來越多了,但是,劇場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少了,看臺灣十部戲有九部戲一樣,最後那一部戲是高中戲劇社的演出。這個環境已經在把觀眾拉的屎回收,再用DM包起來後繼續餵他們。
看到朋友在立法院的窗口坐著,看到青島東路和濟南路周圍到處都是一圈一圈的音樂、演講,以及各種活動,看到現場還有許多物資不斷供應。說真的,這簡直比我想像的臺北藝穗節還要藝穗節,百花齊放。最重要的是,完全自發,並不是為了任何自身利益,而是有著同樣的意志。我看著,然後想著過去曾經也有一群人這麼做過,只是現在變成了在野黨,眼前的這群人將來也會吧?用著不一樣的方式去擊敗大人,他們讓現在的在野黨成為守城門的石獸,雖然執政黨依然像是一座大牆無動於衷,等著這群人自生自滅。
寫到這裡,又想到了中國的一部電影「讓子彈飛」。
讓子彈飛 |
為什麼這部電影在中國上映數天之後,當局立刻下片換成愛情片,卻依然私下熱映。因為有這部電影正要開槍。那當年把國民黨搞垮的人,現在正成為了14億人民的執政黨。他們知道如何讓國民黨變成流亡政府,他們也比當年的國民黨貪汙腐敗的還要厲害,那名為「共產」實則「官產」的政府。但我好奇的是,為什麼導演面對那些政治性的隱喻猜測要一概否認?為什麼1989年之後20多年了,沒有第二顆子彈真正被發出來?為什麼中國一大堆青年為了要改革貪腐而加入共產黨,卻依然到處爬滿河蟹,依然是一座大牆很難翻。為什麼現在中國的網路自由言論永遠都是「對不起,原文已經被刪除」?一個中國人可以為了買一隻iphone賣掉自己的腎臟,就可以對比中國為了成為經濟大國,而賣掉西部的環境資源以及繼續犧牲自由。中國的西氣東輸和台灣的重北輕南簡直是如出一轍。人們正不斷地吃著葉子,要讓自己長肥長胖呢!
蟲以為不斷地吃葉子,就可以變成蝴蝶飛起來。但為什麼最後蟲會變成草?
當經濟已經成為國家的唯一目標時,所有的痛都不存在了。
我們好像已經習慣那個容易的生活了,那個不需要防備,不需要醒來,只要不斷地「吃」。於是一切可以變得簡單生活,有許多懶人包,甚至連懶人包都懶得吞。如果蟲知道半年後就要變成草,牠的選擇是什麼?不吃嗎?
說真的我並沒有答案,我不知道補助對藝文團體到底是不是好的。我不知道澳門的賭場經濟是不是好的。我不知道過去英國對香港的金雞經濟到底是不是好的。我也不知道服貿或重北輕南對台灣經濟到底是不是好的。我更不知道中國政府的犧牲民主與犧牲西部資源是不是好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