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評還是感想?為什麼寫?

這篇很早就想寫了,自從希望開辦叭樂報(註)之後,就覺得劇場或是表演領域應該要有一個平台,提供觀眾看完戲之後能夠再次創作,寫出一篇想法、也許是詩、也許是歌詞、也許是導演筆記,也許是一篇充滿引經據典的論文。無論是何種,都能讓創作者重新獲得能量。

但是,當市面上都是充斥著專業的藝術雜誌,裡面都是高人一等的教授、老師寫的文章時,沒有人敢自居是劇評、戲評、舞評。

然而,部落格這個線上個人媒體開始讓生態開始有所改變,每個人可以用免費的資源來發表自己看完戲的心得或感想。網路的平台有了,卻沒有一個聚集的平台,於是一個瀕臨倒站的每週看戲俱樂部在因緣際會之下,又重新組成新的成員,開始了你們現在看到的網站。



我們希望每個人都能把看完戲的想法自由自在地分享,讓更多人知道,所以每週看戲的人都不以專業自居。然而,每個人也有自己的脾氣,畢竟每週看戲俱樂部不是一個商業的網站,所以每個人都是自願當編輯或寫文章,沒感覺就不會寫,像我就是這種不能逼的壞脾氣人。

但是很奇妙的,好像每週看戲俱樂部已經被定位成劇評所在的網站了,所以每週的人開始莫名其妙的被禮遇,好像是學生禮遇老師一般。當然,這背後的目的我們明瞭,但是,老實說,我並不喜歡這樣的禮遇。

這是一個邏輯的問題:戲好看的話,劇評爭相寫,戲難看的話,跪也沒人碰;那麼為什麼要特別禮遇寫評論或感想的人呢?當然我們可以說,因為會寫評論的人應該都很厲害,很厲害的人都是老師,第一個老師是孔子,孔子很偉大,所以中華文化的禮貌是要對寫評論的人禮遇.....

最初那個「人人都寫」的希望沒有放棄,但人們對"評"="專業"這件事好像是根深蒂固。所以,我開始改變我的文章標題,我開始用"觀後感"而非"評",畢竟我沒辦法寫出專業評論那樣的廣度以及文字結構。

我從來就不覺得自己是專業(若硬要說專業,我應該是專業的人類),我也不認為每週的人有人以專業劇評自居。而且我甚至會認為目前每週的定位還可以再低一點、再膚淺一點、再直接一點。

我覺得王莫林有一句話說的非常棒「每個人都有誤讀的權利」,對!每個人因為環境、性別、年齡等等的不同,因而產生的「誤讀」,那個解釋絕對會與創作者的初衷大相逕庭的,但是這卻也是這個年代精彩的地方。那個菁英至上的年代還沒過去嗎?雖然我很反對有人草率地說"看不懂",但這並不表示做戲的人就可以做的很自溺。



最近有人跟我說「喂!我很想揍你耶!你把我們的戲寫成那樣...人家專業的表演雜誌寫得都和你完全不一樣」。我又莫名其妙的火上來,我大聲的說「我本來就不是專業的劇評,而且為什麼看戲的角度只有"專業"的那一種?我寫的只是站在我是其中一個觀眾的忠實感想而已」

如果只是寫一個看戲的感想還被撻伐,那我真的瞭解為什麼台灣寫劇評的人會這麼少了。因為看戲做戲的人就是那一小群,大家都不願把心裡面的想法寫出來,因為 談戲傷感情 呀~於是漸漸地人們用一種默契來表達看完之後的想法,微微的苦笑一個。

我一直很在意權力這件事,特別是當每週看戲漸漸地被周遭人誤以為是"無冕王"的記者時,我就更想為這群朋友以及我自己站出來說一些話。我們純粹就是喜歡看戲寫東西的一群人,附帶的願望則是希望更多人看戲寫東西。僅止而已。





註:叭樂報,是百樂門劇團自費經營的演後感想雙週報,用單面回收紙作為文章載體,並在回收頁面上蓋上一個「叭樂報」三個大字作為印記,放置地點在各大誠品,但是後來由於文章數不足又加上誠品認為這是"垃圾"拒絕放置,因而停刊,為期兩個月。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我可以放這篇在每週嗎?

張騎米 提到...

歡迎~

分享 轉換為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