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觀後感

時間:2009年12月30日21:00
地點:皇冠小劇場

好吧~我得承認,我是故意把這一篇放在全部演出之後才放上來的。

我是和三名友人一起去看的,我看戲都看得很粗,還好有他們在,有看到一些更細微的部份,所以這篇觀後感算是跟友人一起討論的。


看完我有一種鬱悶的氣味。很奇妙,上次看完《早安夜車III》的時候也有相同的感覺。但是,《早安夜車III》作品本身和其鬱悶的氣味是一致的,然而《戰》卻不是這麼地契合。

雖然我旁邊的小姐一直很開心地笑著,但我從觀眾席燈暗到觀眾席再亮的中間都沒有任何笑聲,倒也不是非得笑不可,只是幾乎很少的地方讓我有感覺,甚至感覺有一層霧擋在前面。嗯,這應該是我個人的問題,是我的心眼太小了!無法去接收眼前賣力演員所為我呈現的。但是我還是會想對這群演員以及工作人員說聲:辛苦了!

觀眾席燈暗,場上的演員站到定位點之後,場上燈亮。嗯,一眼就可以看出這一排演員是不平均的。不能不講魏雋展,他幾乎是這部戲的主打,繼之前《最美的時刻》之後爆紅之後,當然宣傳也必然為主打,這就是偶像阿~的確,《最美的時刻》裡面的魏雋展真好看,雖然我沒有看到正式演出,但是從整排裡面就可以看到呈現的結果了。只是這一次,我不明白是因為他排練時間太短(軋很多戲)還是個人風格太強烈,他在這一群演員之中非常非常的突出,然而這個突出對我來說是負面的突出。

也正因為他是宣傳主打,所以使得很多走位、畫面似乎下意識地都是以他為主。可是他過多的表演使得我一邊看著他演出一邊想著他從《最美的時刻》一點一滴的碎裂,他的表演是破壞了整體的。甚至讓我在思考他的呼吸,是不是只有他與觀眾之間,而非與其他演員?在《戰》裡面,我完全看不到他之前的呼吸感,只是看著一個像是丑化了的演員在表演獨角戲。

另外,雖然魏雋展飾演多重角色,但是,有一段是魏雋展穿著醫師袍要變成男朋友,那裡有一點奇怪。他是慢慢轉身把醫師袍脫掉,然後換成男朋友的。這裡奇怪的地方在於,脫掉醫師袍本身就已經是一個變身了,卻還要轉身,當時在看的感覺很像是「戲說台灣」的城隍爺要變身....

這同時也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場上程度不同的演員,分出了兩群截然不同的表演狀態時,觀眾將會很難看見超然的導演觀點。因為魏雋展有可能是符合導演觀點的表演,但是其他演員卻無法達到導演的要求。這時,場上演員的"戰"就沒有花朵了。

或許也是因為這樣,從頭到尾,我都處於一種納悶的情緒。「怎麼會這樣?」「這在幹甚麼??」當然,這樣看來或許對他的期待過高,沒有這個必要。但是,在一個整體畫面來看,有一個黑點就是死在那裡,怎麼能漠視?而這也讓我在想,當一個導演碰到一群程度不一的演員們,導演該怎麼做?並不是說其他幾個演員比魏雋展差,而是各有不同的擅長,例如董怡芬專長是跳舞。但是同樣的,在這裡董怡芬除了有舞蹈的部份令我眼睛一亮之外,其他都處在透明狀態,這樣我覺得很可惜阿....

我不相信導演沒有看到這個問題,問題是他怎麼解決。雖然這是「運動劇場」每個人也都會運動,但是落實在舞台上的時候,身體還是有差異阿...如果演員是畫筆,那麼畫家就要讓這幾支筆可以順手,貼貼紙、磨磨光或是修剪筆毛。畫家一定有作畫的習慣,除非這畫家已經到達神人的地步,可以依照筆的個性來轉換畫法,而且還可以達到畫家最後的一致結果。

再來就是運動劇場,有球的部份應該會是最讓人驚喜的,因為球是圓的,而表演卻需要固定下來。那麼當球往表演以外的方向跑去的時候,演員該如何?那應該是最刺激的現場。但是,我們看的那一場,很明顯在桌球那裡球打偏了,裁判演員以及演員卻沒有任何反應(有反應,只不過是和觀眾一起眼睜睜地看著它混過去,沒有人救它)。我心裡會想,「這段有實際排練過嗎?」「還是只有排練動作?」「他們到底花多少時間排練呢?」,那這樣一開始就不要有球就好了,有了球的變動性卻又忽視它。

有一個是我比較受不了的,皇冠的地板是木頭地板,而且又有點舊了,只要有劇烈運動都會吱吱歪歪的叫來叫去。好死不死又碰到這個運動劇場,許多演員的腳步好像又沒有注意,整場地板就是吱吱歪歪地叫來叫去。常常在許多要進入畫面的時候,吱吱歪歪的就會提醒我「你現在人在皇冠小劇場」「你在看戲」。

最後一個應該是宣傳了,這我有跟人中講到。人中的文宣DM是很漂亮而且大器的,會讓人有一種通體舒暢的感覺,但是憑著這樣的印象進入劇場之後,卻會有一種和DM截然不同的氣味。作品本身是安靜而且細膩的,即便打著運動為名。所以不免會讓我有演出前的期待,以及進場後的失落。

這一樣也是回到前面提到的,少了一個超然的製作觀點。


補:寫完之後,再看一次,於是思考為什麼這次的氣味與之前的不契合。想了過去的演員以及這次的演員,好像我沒有看過有魏雋展這類草根型的(沒看過達爾文),大部分的演員都是比較有文人氣息,嗯?這是原因嗎?

沒有留言:

分享 轉換為簡體